外人」是日本用語,通常認為是「外國人」的俗語、略語。但無論語源還是現代用法中都與「外國人」不同。相較於「外國人」,該詞常含有否定意味,且多指特定人種,也被一些西方人認為是蔑稱。

Quick Facts 日語寫法, 日語原文 ...
日語寫法
日語原文外人
假名がいじん
平文式羅馬字Gaijin
Close

最早,日本人稱西方人為「南蠻人」。這是因為1542年最早的葡萄牙人來到日本時,乘坐的船是自南方來到日本。後來因為日本人看到荷蘭人與英國人毛髮多為紅色,故又有紅毛人的稱呼,之後與「南蠻人」並為日本人對西方人的稱號。1854年日本開國到20世紀初,常用「異人」作為「異國人」及「異邦人」的略語來稱呼西洋人。到明治時代,將大日本帝國以外出身的日本居住者稱做「外國人」,與大日本帝國領土內日本居民稱為「內國人」的情形相對。「內國人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不再使用,但「外國人」仍是日本政府對非日本人的正式用語。

語源與歷史

外人這一詞彙,最早記錄在13世紀的平家物語

外人もなき所に兵具をとゝのへ[1]

這裏所說的外人,是指無關人員[2][3]和潛在的敵人。根據另外的早期參考文獻,二條良基連理秘抄,外人被用來指代「不是友人,也不認識的日本人」。能劇鞍馬天狗里,也有僕人反對旅僧的畫面。

源平両家の童形たちのおのおのござ候ふに、かやうの外人は然るべからず候

這裏所說的外人,指代的是無關人員和不認識的人。

在江戶時代,外人的意思變成了藩領外的人[4]。多數的藩內有為官員和大名行列準備的本陣,仙台藩則將這種設施稱為"外人屋"。

「外國人」的詞彙,由「外國」和「人」構成。詞彙的使用最早出現於1235年[5],但是直到1838年再次在典籍中出現這一詞彙,在此期間這個詞彙的使用頻率是較低的[6]。明治政府普及了「外國人」這一詞彙,用以取代「異邦人」「異國人」「異人」。大日本帝國擴張到了朝鮮台灣的時代,內國人的稱呼也用來指代本土以外的帝國領的居民。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,其他的用語不再使用,「外國人」成為了用來表示非日本人的官方語。也有人認為現代語中的「外人」是「外國人」的縮略語。

相關條目

Wikiwand in your browser!
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